文章首页 >> 求职指南 >> 求职指南 >> 二三本学历出身,要怎么翻身?
二三本学历出身,要怎么翻身? 热 
来源: 浏览次数:21742
众所周知的“第一学历”,这个说法其实在官方文件中从未存在过。
 
教育部日前在回答网友相关问题时表示,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,没有使用“第一学历”这个概念。
 
但最近一位考研学子在选择导师时,发现北大数学学院某博导硕士毕业于地方院校,发帖称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。
 
“第一学历如同烙印印刻一生,无论之后再怎样努力,都无法摆脱”,有网友如此留言说。
 
1
缘起
 
专升本(非成人高招专升本)毕业后的第一学历,是专科还是本科?
 
教育部日前在回答网友上述问题时回复称: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,没有使用“第一学历”这个概念。在管理过程中所说“学历”,通常指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。
 
而在2014年,教育部在回答类似问题时也提到:如果要强调“第一学历”,小学中学也是学历。
 
官方并无所谓“第一学历”概念,然而现实社会中第一学历早已“深入人心”。这是缘何而起?
 
升学规划专家梁挺福表示,现实中的就业、社会歧视,是第一学历观念“深入人心”的最大原因。
 
尽管教育部不止一次强调“没有第一学历的概念”,但是面对竞争日渐激烈的就业队伍,用人单位在招聘选人时开始设置各种门槛,优先考虑录用985、211大学、“双一流”大学的毕业生。
 
普通院校的本科毕业生,在就业中遇到了诸如“非双一流大学本科毕业”的歧视。对于专升本的毕业生而言,就业歧视更为严重。
 
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,目前职场上流行的“第一学历”概念,主要指的是高等教育阶段的“起点学历”,即在完成高中学业后,读的是专科还是本科;本科教育具体是什么学校,是“双一流”还是985、211、一本、二本。
 
曾经,一档电视求职类节目记录下北大硕士当场被拒的场景,由于选手的“第一学历”是个二本院校,即使是北大硕士,用人单位也只能说句“抱歉,我们只看第一学历”。
 
梁挺福指出,存在这样一种认识:第一学历可以更好地反映大学生的实力和能力。在这种“以偏概全”的认识下,自然会衍生出学历歧视。
 
2
干扰
 
就业、升迁、甚至相亲,且不提“第一学历”在社会中的现实功用,考研白搭、高分复读、专科恐慌,教育系统的反应却很剧烈直接。
 
由于深知本科“第一学历”的分量,纵使考研人数年年看涨,“本科学校不好,考研也白搭”的压抑情绪,也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滋生。
 
更何况,随着名校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推免比例,保研越发成为名校读研的主流途径。同时,越来越多名校扩大直博和硕博连读比例。于是乎,本科没考上名校,硕士难上。本硕是普通高校,博士申请名校也难了。
 
熊丙奇指出,“第一学历”评价会让学生的“名校情结”更严重,成才选择更单一。这也是近年来出现专科恐慌、高分复读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 
就算高考成绩能进一所不错的本科院校,近年来也有不少学生宁愿选择复读,冲刺211、985高校,以获得更好看的第一学历。
 
梁挺福认为,“第一学历”的现实功用,带来一系列诸如升学焦虑、就业焦虑、职场焦虑等不良影响,变相认可了“不能输在起跑线上”的观念。
 
在学历焦虑、就业焦虑的裹挟下,考研大军队伍庞大、高考高分复读现象屡见不鲜、专科歧视更是无处不在,不仅扰乱教育秩序,更是极大地造成社会资源、教育资源的浪费,对于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都会带来严重的误导。

3
破执
 
解铃还须系铃人,现实社会“捏造”的第一学历问题,还得从就业市场一侧率先转变观念。

2020年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,明确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,要求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带头扭转“唯名校”“唯学历”的用人导向。
 
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。人才不能单单依靠名校、学历来判断,只有全面考核选拔才是正确的导向。
 
打破高校间“三六九等阶层壁垒”,改变一考定终身现状,让人才平等竞争,人尽其才合理利用。对高校而言,更是任务艰巨。
 
高校可做的甚多,提高教学质量,加强就业指导,帮助学生更好实现精准就业,对消除“唯学历”歧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。
 
不可否认,很多人专升本,再读研读博,反而证明是个能吃苦、愿意学的人,能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。我们不能随便否认别人高考前的实力,当然也不能随便否认别人高考后的努力。

打破“第一学历”执念,需要改革者推进教育公平、劳动单位修正用人视角、社会人员支持共识搭建,更需要每一位学子自身的努力。

您看到这篇文章时的感受是:
0

支持
0

很棒
0

找骂
0

搞笑
0

软文
0

不解
0

吃惊
0

欠扁
相关文章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