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首页 >> 求职指南 >> 求职指南 >> 我的两次求职经历:亚马逊和高盛
我的两次求职经历:亚马逊和高盛 热 
来源: 浏览次数:14467
找实习是什么概念?像我往期推文所述(传说中大三暑假实习在做什么?),实习可以增强知识吸收和扩张、收获行业经验、找到全职方向,何况实习生待遇都很棒。不过,找实习听起来骇人:要怎么找?
 
我大二暑假在Amazon亚马逊做软件工程师,大三暑假在高盛Goldman Sachs的纽约总部做量化策略师,均是通过海投、线上测评和线上面试收到了offer
 
每个人的求职旅程都截然不同,我也是:我没有参加过career fair、没疯狂找过networking或内推、也没做过LeetCode刷完该练的题,但我有一套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方法论。
 
因此,我想非常真实地描摹我过去两年在美国找实习的体验,希望可以为你带来一些思路、少些求职的迷茫。
 

亚马逊:大二实习

大二的秋天是我第一次给美国公司大量投递简历。就像初入股市找股票一样,我先从听说过的大公司的官网下手:Amazon亚马逊就是其中之一。
 
大二的我对岗位的想法很简单:软件工程师听起来很酷,而且专业对口申请有利,那就一个劲往这个方向投吧!我当时的编程经验也不过一年,但说起来总是CS专业。


 
亚马逊的实习岗位不少,但都以地点区分,从西班牙到以色列到硅谷都有。我申请的岗位大多都在硅谷,于是我便想在亚马逊的申请里任性,偏挑些不同的地方:德国柏林、西班牙、英国伦敦。
 
亚马逊很快在10月底发来了第一轮线上测评,是非常基础的编程逻辑题,第二天就来了第二轮笔试,是一道更偏软件工程的编程题,随后一天后收到第三轮测评,全部是办公场景、项目跟进和回复的选择题,纯是行为型的测试。
 
两轮技术题很简单,伯克利第二学期的CS课就足够让我这个CS小白搞定全场。最后一轮我觉得挺好玩,模拟了办公室里会碰到的问题、邮件和谈话,让我第一次脑补出大公司日常工作的样子。


 
三轮测评后一个多月我没有收到消息。正当我觉得石沉大海、估摸起别的暑假选项时,我在12月初收到了亚马逊柏林分部的面试邀请:下周二凌晨3点,两场45分钟的面试。
 
也是,选择欧洲办公室自然就是选择了时差。我细细研究了亚马逊求职官网的面试指南,发现大一的课囊括了所有考点。面试前一晚,我刨出大一的CS课件全部扫过一遍。


 
在凌晨面试是个新鲜的体验,所以我两点半爬起来时鸡血满满。连线的另一端在柏林的办公室,面试官的开场问题自然是过往的经验和组织能力,偏好技术相关的经历。
 
可我偏没聊技术,侃侃而谈起了我大一时参与的政治活动,面试官估计听着新鲜,和我顺藤摸瓜地聊下去,然后冷不丁扔出:这和技术和想在亚马逊工作有什么关系?
 
确实,明明是技术岗,这有什么关系?我只能解释政治和游说都需要了解众人的需求和痛点,这就像亚马逊的客户为王的思维,而做产品也是要了解用户、摸清需求和问题。
 
面试官点点头表示继续,然后我们便开始了技术轮。第一题里我的方法不和面试官的胃口,后来我才明白这是高阶课的算法,所以超出我当时的认知。第二题编程时我解了个大概齐,但时间不够最后没能实跑代码。


 
我发现,技术题里面试官会想努力帮到你:我不断说清我的想法和计划,面试官会自然地指引、纠正我,一来一往,我们双方都能享受面试的过程。
 
第二场面试紧连着第一场,我好好地吸取了第一场的教训:聊经历时我重点突出了我的软件项目,解题时先找准大方向、估算重要性和所需时间,于是第二场面试非常顺利、给了面试官很好的印象。
 
我从面试官那儿了解到柏林分部快速扩张的情况,也大概摸清了招人需求。我当时觉得基本稳了,而后苦等一周终于收到了驻伦敦的欧洲区HR的录用电话。

高盛:大三实习

我在8月中在官网提交了简历,申请人可以选择3个地区和岗位,而我的目光锁定在纽约,选了两个非技术和一个技术岗位。很快,技术的申请收到了线上测评。
 
测评的编程题很直白,细心一些就能快速搞定,而我选做了额外的数学部分,里面的概率题和代数题广度很大、逼着我回忆数学课的知识,但易懂又有挑战的题目给了我很多乐趣:原来技术岗不只有敲代码的笔试。


 
很快,我在9月初收到了第一轮面试的邀请,自己在线上录制视频,我记得总共有六七题。起初的题目都关于个人经历,而最后三题考察金融知识,让我冷不丁发现一片知识盲区,只能就着刚开始学的金融课现学现卖。
 
做完面试时我感到极度沮丧:这么好的机会怎么就这么糟蹋了?我不学金融却想钻进金融业、怎么可以还不努力多武装自己?
 
这激励了我对面试和求职更上心、快速吸收金融知识,而后从前辈和朋友那学习和锻炼了许多求职和面试技巧(往期推文:有没有一个瞬间你突然觉得成长了),让我后来抓住了不少机会。


 
当我早以为高盛石沉大海时,11月初时,我收到了高盛的最终面试邀请,也就是Super Day:两轮45分钟的面试,是加州时间早上6点。

当时我正巧在外旅居、同时为系统课的大项目忙的焦头烂额,于是没来得及准备。我只是告诉自己,吸取各个面试的教训,要稳重、突出技术和思维能力,用上咨询面试里培育出表达能力。
 
行为型问题早已是小菜一碟,我有长长一列案例可以有深度广度还不心虚地展现自己,但第一个技术问题就成了火葬场:
 
面试官叫我描述一个我钟爱的项目,我当然选了最相关的算法项目、用上了所有听起来厉害的技术名词;但这个项目早是半年前的事了,我也记不清细节。没想到面试官听的津津有味、转手叫我用代码实现这些概念。
 
我当时原地石化:额,我真的不记得任何细节了。但事已至此、硬着头皮上喽。我先聊了些大框架来争取时间回想当年的内容,然后掺着记忆和逻辑推理,努力还原算法的各部分。
 
我记得第一次尝试完全有误,面试官质疑算法的逻辑,我干脆把他当成了写项目的朋友,你问我答、反而让我更快地找到正确的方式,然后重整旗鼓向两位面试官展示最终的方法。

 
最后的统计题很刁钻,我耐着性子一步步计算、和他们分享算法。我中途急着跳到结论,面试官回复说错了,我还得头头是道地分析自己错在哪,然后继续耐心算。最后我没来得及算出干净的结论,只是大概齐地结束了面试。
 
第二场里我吸取了前场的教训、摸清了出题方式,给自己心理准备要能深入解释我谈到的所有内容。果然,我碰到了聊项目的细节和尖钻的统计题,不过我这次完全搞定了这两位面试官的胃口。


 
一周后,我在11月底收到了HR的录用电话。
 
图片



 
为什么我从科技公司转入了金融业?我还尝试了哪些公司和行业?投简历、线上测评有什么形式和技巧?
 
还有很多未解的问题我会在接下来的推文里一一解析。上述只是我的两个成功案例,而绝大多数都是翻车事件:简历轮被刷、笔试做不出、电话面试轮被拒、岗位被调剂、面试被拒,趣事无穷多。

您看到这篇文章时的感受是:
0

支持
0

很棒
0

找骂
0

搞笑
0

软文
0

不解
0

吃惊
0

欠扁
相关文章列表